讲座题目:摹拟、诗艺与跨媒体符号学的起源
主 讲 人:张汉良
讲座时间:2016年5月5日15:30时
讲座地点:外国语学院大会议室(A349)
欢迎有兴趣的师生前来聆听!
外国语学院
2016年3月31日
讲座内容简介:
亚里士多德的《创作论》(即俗称“诗学”者)指出“区分各种摹拟的有三方面:媒介、对象和模式。有时人们根据技术规则或能力,透过状写事物的方式,创造出各种‘摹拟’,媒介包括色彩和形象;有时媒介是声音;同样的,就艺术总体说来,‘摹拟’的媒介有:韵律、语言、音乐,或者单独使用,或者结合为一体”。即是说,摹拟是跨媒体的,可表现于各种文艺类型。《创作论》对文艺的总体论有承先启后的作品,包括柏拉图讨论摹拟的某些对话录及后文艺复兴时代无数的“诗辩”例子。本讲座专注于讨论柏拉图的《智者》篇,考察它可能给亚里士多德的启发,以及霍拉斯的《诗艺》(Ars poetica)如何继续发挥这个议题。主讲者认为贯穿上述三件作品的是艺术的摹拟问题,以及透过不同媒介的表现和媒介转换时所引发的符号学问题。
主讲人简介:
张汉良,男,1945年4月生于贵州省,博士,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后(1980)。现任台湾大学外文系终身名誉教授,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诗学特聘讲座教授 。曾任美国马凯特大学、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,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荣誉研究员、牛津大学访问学人,捷克查理斯大学东方研究所客座教授,希腊雅典大学哲学院荣誉研究员及客座教授;国际比较文学学会(ICLA)文学理论委员会创始会员,伦敦林奈学会会士,布拉格语言学会终身荣誉会员,国际论争学会、国际生物符号学会等学术研究群成员。研究领域为文学理论及符号学。主要论著有《现代诗论衡》(1977),《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》(1986),《文学的迷思》(1990),Concepts of Literary Theory East and West (1990),《方法:文学的路》(2000),Traditions of Controversy (2007),《文学的边界—语言符号的考察》(2011),Sign and Discourse: Dimensions of Comparative Poetics(2013)及中、外文论文200篇。